当前位置:主页 > 新闻资讯 > 馆内新闻 >
馆内新闻 行业新闻 媒体报道

中国人的清明时刻

时间:2018-10-08 08:33 作者:重庆殡仪馆

  祭祖怀先,贵在其心

  每年清明,何海燕都会从广东佛山回到家乡广西玉林陆川县,陪家人一起“拜山”。岭南地区的墓园多在山上,故此,给祖先扫墓也称作“拜山”。

  从她记事起,清明拜山是家里 “第二大热闹隆重”的仪式,仅次于春节祭拜祠堂。清明这天,整个何家宗族100多人从邻近村庄赶来,抬上一只烤乳猪,带上备好的食物、香纸,走上几里山路,来到山顶的家族墓园祭拜祖先。

  锄草、摆盘、祭酒、挂纸烧钱、祭拜,整个过程要持续一个上午。

  祭祀的食物非常丰富,每座墓碑前会摆上三碗米饭、三碗粉丝、三小杯茶、五杯酒、三双筷子以及一只完整的鸡。祭酒时,长辈会让晚辈将一杯酒撒成一个“三”字。之后,双手合十,面向墓碑鞠躬。

  近两年,由于外出打工等原因,整个宗族一起拜山的情形越来越少见。这让何海燕有些怀念儿时100多人同去祭祀时的热闹场景。“小时候懵懵懂懂,只觉得热闹,现在觉得这种仪式感还是很有必要的。”

  而对在美国留学的李聪来说,连续两年缺席清明节给奶奶扫墓的仪式,让她内心有些愧疚。网上祭奠成为一种新选择。去年清明节,李聪就在朋友圈发了一首奶奶生前最爱听的京剧《贵妃醉酒》,并留下这样的文字:“来了曾经最想去的地方,却不能亲口告诉您,好遗憾,您在那边还好吗?我时常想您,很想很想。”

  清明祭扫,是中国人对先人特殊的缅怀方式。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萧放告诉本报,这种方式与中国人特别强调“伦理性”的内涵有关。“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传承延绵几千年,离不开中国人重视历史感和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。”

  时代变迁,祭祀方式也有所变化。除了网上扫墓,近几年,不少地方还出现家庭追思会等新的祭祀方式。

  2014年清明前夕,一位70岁的老人一大早便从重庆渝中区安乐堂的骨灰存放处,取出父亲的骨灰盒,默哀、鞠躬、献花。他是台儿庄大战中“独目虎将”李宗岱的儿子李大淮。当天,这里举行了一场大型家庭追思会。

  “在祖先亡灵面前,表达对他们的追思和怀念时,其实是在和历史对话,也是一种感恩。这种和亡人交流的观念,合乎伦理德性,合乎当下时代。”萧放说道。

  萧放觉得,任何民俗文化的传承,最根本之处在于心意和精神的传承。外在形式可以变化,但其内核——感恩之心、礼敬之心、伦理之心——是不能变的。(刘少华  侯 颗  柴雅欣)

4 共4页

上一篇:九龙坡区朝阳路紫薇北苑路段设立灵堂

下一篇:境外媒体:美指责中国干预美国选举缺乏真凭实